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日前在日内瓦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的致癌物,致癌等级为2B类。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可能的致癌物”?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还可以食用吗?
1 阿斯巴甜的发现与走红
(资料图)
甜味剂是一种赋予食物甜味、满足人们口味需求的食品添加剂,最近被热议的阿斯巴甜(Aspartame,APM)就是一种人工(化学)甜味剂,但最初它的功效本是用作药物研究。
1965年12月,美国西尔列制药公司的化学家詹姆斯·施拉为研究治疗胃溃疡的药物进行了各种氨基酸的结合实验,有一次他无意间舔了一下手指,发现阿斯巴甜具有甜味,随后便发现了阿斯巴甜的更多特性。阿斯巴甜在常温下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比一般的糖要甜约200倍,但热量较少,1克阿斯巴甜仅产生约4卡路里的热量。而且,阿斯巴甜甜味纯正,不致龋齿,吸湿性低,没有发黏现象,于是施拉和西尔列制药公司对阿斯巴甜申请了专利。由于阿斯巴甜的甜味与糖相比,延续的时间较长,因而后来被广泛用于饮料、维生素含片或口香糖中,以代替糖的使用。
如此一来,阿斯巴甜作为食品添加剂在全球流行开来,并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限糖后(每天摄入游离糖不超过25克),成为一种普遍消费的糖代品。所谓游离糖是指由食品加工者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双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但是,世界卫生组织从未推荐以阿斯巴甜作为糖代品,其态度是建议消费者选择不含糖和甜味剂的产品。
在阿斯巴甜大红大紫后,关于它对健康有没有副作用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197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阿斯巴甜为食品添加剂,争议由此升级。
争议之一就是阿斯巴甜可能具有致癌作用,如引发脑瘤、脑损伤及淋巴癌等,但相关研究结果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和更多的旁证。因此,从1983年起,FDA逐渐放宽对阿斯巴甜的使用限制,直至1996年取消所有限制。
争议之二是阿斯巴甜并非所有人都适宜食用,由于其分解产物中有苯丙氨酸,因此苯丙酮尿症患者必须避免食用阿斯巴甜。
2 如何理解“可能致癌”的结论
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联合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的致癌物,但是,这两个机构的属性、宗旨和任务是有区别的,由此可以判断阿斯巴甜的综合情况和性质。
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一个纯科研机构,不参与公共卫生和风险管理,它只是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来评估各种物质致癌的可能性,并按等级来划分。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一次评估阿斯巴甜,至于食品中能不能添加阿斯巴甜,该机构不会提供意见,因为这属于食品安全卫生和风险管理范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则是一个从事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其任务是评估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是否安全,以及添加剂的每日可接受摄取量(ADI)是多少。该委员会的评估结果是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制定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对阿斯巴甜做过3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认为阿斯巴甜只要在严格的剂量限制下是安全的,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同时还规定了允许使用的范围和食品中的最大添加量。
由于目标和任务不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谨慎地解释了其认定一种物质为致癌物的多面性。对致癌物的危害确认工作,是通过确认一种物质的具体特性及其造成危害(即致癌)的可能性,来了解其致癌性的首个基本步骤。对致癌物的分类,其实反映了某种物质是否会引起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的强度,但它们并不反映在特定暴露水平下发生癌症的风险。
因此,食用多少和暴露多少,才是真实的致癌风险依据。而且,阿斯巴甜只是可能的致癌物,且证据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所谓“证据有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和动物致癌的证据有限,二是致癌的作用机理有限。
3 与咖啡和泡菜的致癌风险相当
阿斯巴甜被认定为可能的致癌物,公众最关心的是,致癌物与致癌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不同的机构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有不同解读,而且都认为是基于科学证据。国际饮料协会发文提出了两种视角:一是人类每天可以安全摄入的阿斯巴甜含量并不比芦荟和其他数百种物质的危害大,意指目前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是安全的,这一综合结论是基于40多年来极具分量的科学依据,以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部门的正面结果;二是阿斯巴甜在安全剂量范围内的消费,可以让公众在减少饮食中糖分和卡路里的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即食用部分阿斯巴甜可以减少更可能增肥和致癌的糖的摄入。
当然,要全面理解阿斯巴甜的致癌性和安全性,还有更多的切入视角。阿斯巴甜只是食物中的一种,以其为代表的无糖饮料在人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甚至极少,因此,仅摄入阿斯巴甜便能致癌的风险微乎其微。何况,致癌和患癌还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物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有关,如抽烟、饮酒、缺少运动、暴露于辐射及有家族性癌症高发史等。
另一方面,致癌物也有强弱之分,程度不同。根据致癌物引发癌症的几率和可能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质分为以下5类:
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
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
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在致癌物中是第3类,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而非确认。如果与其他致癌物相比,阿斯巴甜致癌的可能性相对较轻。例如,槟榔被定为一级致癌物,原因在于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嚼槟榔会造成口腔黏膜和牙齿的损伤,同时槟榔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能直接杀死细胞,造成口腔损伤。槟榔的物理损伤和化学破坏叠加能造成口腔黏膜的持续损伤,因此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致癌风险。
但阿斯巴甜与槟榔不同。2B类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体致癌的可能性较低的物质或混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有限”,这类致癌物包括咖啡、泡菜、芦荟全叶提取物、敌敌畏、萘卫生球、镍金属、硝基苯、柴油燃料及汽油等。
咖啡和泡菜也属于2B类,又有多少人不喝咖啡和不吃泡菜呢?而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将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2A类致癌物,即2类致癌物),但是人们吃加工肉类、红肉并不少。红肉是指做熟前是红色的肉,包括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做熟前是浅色的肉属于白肉,包括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吃猪、牛、羊肉都是一种经常性的饮食习惯,只要不超过限量或安全量(每人每天70-90克)就不必担忧。
4 剂量是衡量致癌作用的重要根据
剂量是致癌物是否致癌的另一个重要根据。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给出了推荐值。前者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50毫克以内,后者的标准是,每千克体重阿斯巴甜的摄入量在40毫克以内。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分别于1980年和1993年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同样给出了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40毫克。专家认为,消费者应当选择不含糖和甜味剂的产品,如果食用阿斯巴甜,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量小于40毫克是安全的。按照这个量估算,普通成年人每天要喝9-14罐含阿斯巴甜的苏打水才会超过这一安全限制,并可能面临健康风险。
再来看各种饮料中阿斯巴甜的剂量。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瓶500毫升无糖可乐的阿斯巴甜含量最高为0.3克。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天摄入3克阿斯巴甜才会达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限制,每天摄入2.4克阿斯巴甜才会达到欧洲食品安全局的限制,因此,如果按每瓶(500毫升)无糖可乐中含有0.3克阿斯巴甜计算,每天要喝10瓶或8瓶无糖可乐才会超标。
而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规定,阿斯巴甜的上限为每日每千克体重60毫克,相当于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喝超过12瓶(罐)330毫升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来源,且其添加量达到标准上限的无糖饮料,才会达到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上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有人愿意每天喝12瓶无糖饮料。
其实,对于无糖饮料的取舍还需要与含糖饮食相比较来定。无糖饮料是为了减少人们食用更多的糖,尤其是儿童。而摄入过多的糖是世界卫生组织所不认同的,因为糖摄入过多与肥胖、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的关联性更强。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入含阿斯巴甜的饮料和食品,比摄入纯粹的含糖饮料和食品更安全。
当然,营养学家公认最健康的饮料仍然是白开水和茶水。如果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为1500-2500毫升(以200毫升为一杯,约7.5-12.5杯),在此基础上喝一两杯含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也无损健康。
5 对人工甜味剂的质疑仍未结束
除了致癌的争论,一些研究还得出了阿斯巴甜可能具有的其他副作用,包括与焦虑情绪、心血管病和人体肠道菌群改变等有关。
2022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阿斯巴甜可能与小鼠的焦虑行为有关,且吃了阿斯巴甜的雄性小鼠会将焦虑向后传递两代。小鼠饮用水中阿斯巴甜的含量,约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类每日最大摄入量的15%,这种剂量相当于人类每天喝6到8罐8盎司(1盎司约28毫升)的无糖汽水,并持续12周。
同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一系列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如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和甜叶菊会改变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就像之前在小鼠身上看到的那样。这对葡萄糖耐量(衡量身体将糖从血液转移到肌肉和脂肪的容易程度)产生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人的体重增加和患上糖尿病。
最近,《英国医学杂志》也发表了一项针对法国103388名成年人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卒中)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潜在的直接联系,阿斯巴甜高摄入量的人群中,每10万人每年有346例心血管病发作。研究对象摄入阿斯巴甜分为较低和较高消费类别,较低的平均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7.46毫克/天,较高的平均摄入量为77.62毫克/天,高于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每千克体重40毫克的限量。此外,还有研究称阿斯巴甜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导致神经或精神症状,如抽搐、头痛、情绪改变等。
不过,上述研究结果同样需要其他更多的研究来佐证。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来看,如果摄入阿斯巴甜不超过每日每千克体重40毫克,就不会有健康风险。
关键词: